你不可不知的紫砂十個冷知識
茶友網(wǎng)首頁 個人中心
下載APP 下載APP
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

你不可不知的紫砂十個冷知識

紫砂界的十個冷知識

【1】顧景洲為何改名顧景舟?


顧景舟原名顧景洲,“景舟”二字是江寒汀按畫意所起,并將刻有“景舟”二字的長方石章贈與顧老,1948年顧景洲啟用此章。


【2】配套紫砂茶具的“頭”指什么?


1959年作顧景舟制松鼠葡萄十頭套組茶具


三件頭——1壺2杯;

五件頭——1壺2杯2碟;

六件頭——1壺4杯1盤;

九件頭——1壺4杯4碟;

十三件頭——1壺6杯6碟。


配套的紫砂茶具,有一個原則:茶杯數(shù)量少,茶壺容量??;茶杯數(shù)量多,茶容量大。茶壺容量必須超過配套茶杯總?cè)萘俊?/p>


比如:“六件頭”壺的容積,必須有6杯左右的容積。配套碟子的口徑,一般應(yīng)是配套單杯的口徑和高度之和。配套盤,多為10寸大小。


【3】壺型是什么時候開始由大變小的?


壺型由大變小,決定于士大夫飲茶趣味和習(xí)慣的改變。明萬歷之前,崇尚大壺;萬歷之后,壺型日漸縮小。



【4】存世的大彬壺為何不多?


除了紫砂器本身不易保存之外,一個重要的原因是:被時大彬自己砸了。


有史料記載:“每有新作,如不愜意,即行毀棄,雖碎棄十有八九,亦在所不惜?!?/p>


【5】名家制壺會留下“暗記”嗎?


會。


《揚州畫舫錄》就記載時大彬曾用大拇指在壺把下端按上自己的指紋做記號。



顧景舟也曾在上海制壺也是悄悄留下了自己的印記,在仿制時大彬壺時,成品壺內(nèi)刻了一個小小的“景”字,粘上一點脂泥蓋住。


幾十年后,被請到香港中文大學(xué)講課,在陳列室看到了那把被稱作“時大彬傳世器”的壺,他伸手摸到了當(dāng)年自己留下的暗記,眾人請牙科醫(yī)生將曲鏡伸進(jìn)去驗證為實,引起一片驚嘆。


【6】為什么老壺里不常見有本山綠的壺?


本山綠泥含石英偏多,吸附水份相對偏多,在揮發(fā)過程中造成坯體的收縮大,也就是說泥料“爆”,燒制中容易開裂,易損。



當(dāng)時的燒制情況,本山綠泥不易制作大件產(chǎn)品,僅作小件產(chǎn)品和作“化妝土”,在古代主要是用來作紫砂花盆或筆筒的表面裝飾。


【7】紫砂上袁村出現(xiàn)過哪些制壺名家?


陳用卿、惠孟臣、陳鳴遠(yuǎn)、邵旭茂、邵大亨、邵友泉、邵友廷、黃玉麟、程壽珍、王寅春等大名家生于斯,長于斯,成名于斯。


少年時代的顧景舟,也生活在上袁村。


【8】紫砂壺的有害物質(zhì)含量有沒有標(biāo)準(zhǔn)?


針對可能會鉛、鎘溶出量超標(biāo)的產(chǎn)品,國家標(biāo)準(zhǔn)《國標(biāo)1261—2003》規(guī)定,空心制品鉛≤2.0mg/L,鎘≤0.30mg/L。


主要涉及“釉上貼花”的瓷具,因為瓷器使用的顏料、油墨是必須加入鉛、鎘的,燒造又限于800℃以下,在低溫狀態(tài)下使用,遇到弱酸、弱堿就可能會溶出。


但是紫砂壺?zé)山?200℃溫度,內(nèi)壁絕無釉裝飾飾,所以也無鉛、鎘溶出之慮。


【9】陳曼生到底會不會制壺?


陳曼生和他所作的紫砂壺,被稱為“曼生十八式”,尊崇至今。



但其實酷愛紫砂壺的他,往往親自設(shè)計壺樣,裝飾手法以刻劃為主,壺則由當(dāng)時的名手楊彭年和邵二泉等人制。


對推動紫砂壺的發(fā)展起到了至關(guān)重要的作用。


【10】古代紫砂壺制作沒有模具,這個說法對嗎?



紫砂壺自明時大彬后,基本制作技術(shù)和工具初步成熟,而在制作一些特殊造型的壺時,在古代其實就已經(jīng)出現(xiàn)了模具了。